刘林玉

职 称:教授

所属部门:岩矿教研室

研究方向:油气储层地质学,油气田开发,沉积学,能源地质学。

联系电话:029-88302202

电子邮箱:yulinliu@126.com

一.基本情况
刘林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男,山东淄博人,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分别于1991年及2003年在西北大学获得油气储层地质学理学硕士及油气田开发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沉积学及能源地质学研究。主持承担30余项十一五,十二五,973,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中石化,延长集团油田公司,教育部等科研教学项目。在沉积学、油气储层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及成藏地质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1)提出了“有效碎屑岩体”的概念,并对有效碎屑岩体的形成、后期改造及其对油气赋存规律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使油气成藏地质学理论进一步完善;(2)对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碎屑岩次生孔隙的成因, 使储层地质学理论进一步完善;(3)提出了“粘土矿物成岩转化的新类型”,并对粘土矿物的成岩转化与碎屑岩储集性能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储层沉积学理论进一步完善;(4)分析了碎屑岩次生孔隙的成因特点,提出了“依据自生矿物的定量参数来预测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新方法,使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理论进一步完善。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原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壹等奖1项、原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贰等奖2项、原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叁等奖1项、“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研究” 获陕西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教学方面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晶体光学与岩石学》、《显微镜岩石学》、《沉积岩石学》课程,硕士生《沉积学原理》、《储层沉积学》、《岩石学进展》课程, 博士生《沉积学原理与进展》课程。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
1. 将储层地质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进行储层沉积特征、岩电特征、物性及含油性特征研究,进而进行储层评价,预测有利的油气分布层段和分布区;通过成岩作用研究的方法,进行成藏地质学的研究。
2.将油气开发地质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油气田开发,进行油气田的开发动态调整研究、控水增油研究、开发措施研究以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3.将沉积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有效地进行等时地层划分对比、相带预测、古地理恢复,进而预测体系域及有利生储盖组合的展布,进行储层沉积学的研究。
4. 将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原理方法应用于沉积盆地的研究,通过构造升降、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及古气候的分析,进行盆地沉积演化的研究。 

三.讲授课程
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晶体光学与岩石学》、《显微镜岩石学》课程,硕士生的《沉积学原理》、《岩石学进展》课程, 博士生的《沉积学原理与进展》课程。
 
四.科研项目
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如下:
1. 横山双城油区基础地质研究与注水概念设计;
2.瓦窑堡油田史家畔区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计算;
3.胡尖山-庙沟长4+5油气藏储层综合评价;
4.三岔-贺旗地区延长组长6—长8期沉积体系研究。
5.安塞地区长6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6.岔河集油田沉积微相研究与精细油藏单元划分
7.苏里格南区上古气藏储层精细描述及开发效果评价

五.教学项目
1.主持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晶体光学与岩石学》。 
2.主持岩石学教材建设项目

六.学术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代表作如下:
1.刘林玉,柳益群,李文厚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角洲沉积与成岩作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12月,23(4):402-405。
2.刘林玉,蒙皂石粘土矿物不正常转化的实例分析,《矿物学报》,1998,18(2):203-208。
3.刘林玉,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沉积学报》,1998,16(2):97-101。
4.刘林玉 柳益群,吐鲁番坳陷中-上侏罗统碎屑岩中的自生粘土矿物特征及其成岩意义,《岩石学报》,1998,14(2):258-268。
5.刘林玉 柳益群,吐鲁番坳陷北部七克台组的沉积与成岩作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3):238-243。
6.刘林玉 邸世祥,吐鲁番坳陷中侏罗统沉积与储层孔隙发育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年9月;1997,18(3):247-251。
7.刘林玉 邸世祥,民和盆地巴州坳陷储集层成岩作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年3月;1999,20(1):58-61。
8.A Study on Triassic Reservoir in TurpanHami Basin,《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1996年。
9.刘林玉,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研究,《石油实验地质》,1996年9月;1996,18(3):317-324。
10.刘林玉,吐鲁番坳陷中上侏罗统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石油实验地质》,1997年6月;1997,19(2):173-178。
11.刘林玉,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改革, 《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3期,104-106。
12.刘林玉,深化教学改革与沉积学教学体系的建立, 《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4期,84-86
13.刘林玉,碳酸盐岩气藏出水特征分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6月,第25卷第3期,324-327。
14.刘林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沉积学报》,2006年10月,Vol.24,No.5,690-697。
15.刘林玉,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地学前缘》,2008年1月,15(1):80-84。
16.刘林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岩矿测试》,2008年2月,27(1):29-32。
17.刘林玉,白马南地区长81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地质学报》,2006年5月,Vol.80,No.5,712-717。

七.科研获奖状况
1. “含油气盆地地质及油气系统综合研究”,200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 参与的“区域地质、物探综合解释剖面图编制”,获97年原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3.参与的“博格达南缘构造特征及形成机理”,获97年原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4.参与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储集层评价与预测”,获97年原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5.参与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沉积体系研究”,获98年原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6.“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研究”, 获97年陕西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7. 参与的“典型低渗特低渗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识别技术与分布规律”,获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八.教材出版
1.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晶体光学与岩石学》于2012.2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2.参编的教材《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实习教程》于2010.4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3.主编的《晶体光学与沉积岩石学实验教程》于2013.8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4.编著的研究生教材《沉积学原理》于2016.1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5.主编的《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实验教程》于2019.2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九.教学获奖状况
1.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获2015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2. 《注重基础,强化实践,以国际化视野创建矿物岩石课程群、434教学体系》获2015年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
3. 《注重基础,强化实践,以国际化视野创建矿物岩石课程群、434教学体系》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